追逐“麦高芬”
2025年11月13日-2025年11月18日
艺术家:倪好
策展人:王浩洋
画面中的那是什么?不知道,但是好像画中的人物都拿着它,簇拥着它,画面外的观众们也都在好奇。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它是麦高芬。
什么是麦高芬?麦高芬可以是任何你想要的。
本次展览是在倪好去年的个人项目“异想漫游记”后开启的续章,相较于之前的绘画视角,本次展览的作品更集中为一系列的主题,且较多来源于电影、历史及科幻类体裁。艺术家延续前一系列中的“我执”并投射于影视文学中,将人物特质通过飘逸自由的笔触呈现他们对于自我追求的热烈情绪。正如电影镜头中的“麦高芬 ”——它是每个人都在追逐的东西,这或许并非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臆想也是一个信念。
A MacGuffin is an object that only drives the plot by being wanted.
麦高芬是一个叙事的载体,其核心价值并非源于自身,而源自他者的欲望;正是此种欲望,构成了驱动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
回顾之前的“我执”系列,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佛学中的“ 我执”。佛学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专注于追求「我」的存在,从而产生过多欲望,而有欲望就会有求而不得之苦。艺术家倪好在创作中经过自我思考并赋予其新的诠释。“我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虽然人会有自我执念,而往往是这样蛰伏于内心的执念促成了他们的成功。“ 而我的作品旨在记录他们那辉煌的一刻。” 例如作品《一位天才》的主人公苏轼。苏轼作为中国北宋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广施善缘,与佛学颇有渊源。画面左侧频繁出现的车轮象征着苏轼舟车劳顿的一生,身旁是一位僧侣。这位初入仕途的天才少年,宠辱不惊,坚守自我,在创作中将眼光落入世间万物,凡物皆可观,为后人开辟了多元的审美。正如艺术家倪好所聚焦的主题中,人们所恪守的信念与执着,虽非在广义上的成功,但也是自我价值的意义呈现。
除此之外,倪好的画面与其角色人物的“我执”刻画相得益彰,在作品《捕蟹》中,艺术家倪好聚焦于生活中那些在阿拉斯加冒着生命危险而谋生的捕蟹者们。“捕蟹”是记录了在深海船只上捕蟹者们的工作状态,他们经常处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才能捕到雪蟹等海洋生物。船员们极致的专注力与执着正是这份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否则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画面中左侧的荧光色人物是一位正在迎着冰冷海水进行工作的捕蟹者,频繁出现的颜色是他们在恶劣天气下经常穿着为了安全醒目的橙色与荧光色工作服。艺术家通过对捕蟹者精准的特征捕捉和上下倒置重叠的人物构图,刻画了在船上工作的人物群像,含蓄地向观众传递了生活中那些所需要被关注的社会议题,每日的日常也许都是一场严峻的博弈,唯有执着的做好并坚持下去。
倪好的作品是集多个维度的记忆乍现,“电影文化确实非常影响我,再好的电影在观看完之后,也是会集中成几个小场景存储进观众的脑中,在接触到一些特定场景后也许会在被激起,某位主角之前在遇到这个情况,他这么做了选择。” 记忆中的那个“麦高芬”重复闪回,艺术家通过自由流动的颜料在画布上捕捉下来,通过自己的重组以新的视角展开叙事。
电影中的麦高芬宛如人们对于当代艺术讨论的热忱,艺术家在画面中被并置的符号究竟代表什么呢?倪好的作品带有艺术理解的兼容性,他可以是每个人所理解的,在不同文化社会语境与条件下所感受到的,与其将他的作品看作平面的画,不如形容为是带着信息素的匣子。黑格尔不认为艺术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愉悦,而在于增进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的认知。真正的艺术通过其多样性来赞颂人类自由,并能激发内心的自由、安康和喜悦感受,即便在困境之下也能如此。








